天津市恒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立于天津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从本土创新者成长为在国际市场参与者,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也远销亚非和欧洲。公司以“小而精、实用化”的研发理念,在食品安全、药品研发、环保监测等领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值此BCEIA 2025展会之际,仪器信息网特邀公司总经理刘自国先生,分享恒奥科技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中的思考与布局。仪器信息网:微生物前处理仪器作为恒奥科技近年来重点发力的业务板块,您如何看待其市场需求现状及前景?刘自国:我们公司前15年主要以理化前处理产品为导向,那个阶段开发了国内首套真空浓缩仪,还有全自动氮吹仪。近10年我们和天津食检院和天津疾控中心联合开展食品检测仪器项目和应用。目前已形成定性检测、定量检测两大微生物检测产品系列,在这两条赛道完成基本产品布局。党中央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计划,涉及人类健康相关检测项目,像疾控中心、医院、食品检测、饮用水检测,还有专项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等领域,均对微生物检测仪器有需求。据今年上半年行业专家统计,仅上述领域的微生物检测仪器需求规模就约200亿。此外,近期受各方关注的食品检测升级项目中,我们有5项微生物检测相关产品入选,其中多点接种仪是国内独家产品。当然,微生物检测仪器市场规模比理化产品市场小,但从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控项目对设备的需求上看,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仪器信息网:当前恒奥科技微生物前处理仪器产品组合具体包含哪些品类?其中主推品类有哪些?它们的市场表现如何?刘自国:我们的产品组合主要分为微生物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两大类。定量检测是测定样品中微生物数量,相关设备涵盖采样、均质、梯度稀释、灌装、培养及数据处理环节;定性检测是判断微生物是否为致病菌,设备涉及划线分离、鉴定等环节。公司主推且市场表现较好的是5年前开发的梯度稀释仪,最初是为疾控中心消毒剂效果检测研发,专门解决人工多次梯度稀释操作繁琐、重复性差的痛点。目前该产品已拓展至乳品、食品、益生菌、酵母菌检测等领域,尤其在需高精度梯度稀释的场景中表现突出 —— 比如衡量抗菌药物活性强度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需 17 个稀释梯度。自动化设备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在这些领域的市场反馈良好。仪器信息网:在核心技术及产品方面,恒奥科技在微生物前处理仪器方向有哪些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 刘自国:提及核心技术,大家常想到 “专利”或“技术壁垒”,但我这几年的深刻体会是,产品开发路径更为关键 —— 从发现用户痛点,到针对痛点给出解决方案,再将方案转化为设备,最后通过设备完成市场验证,这一过程至关重要。我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开发方法:通过与天津食检院、天津大学、疾控中心等权威单位深度合作,在产品开发前期就共同验证解决方案,确保设备能精准解决用户痛点;二是模块化产品思路:我们不追求 “大而全”,而是专注 “小而精”,将前处理流程中多位均质、自动梯度稀释、菌株接种等关键步骤开发成独立模块,再根据检测需求组合成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优势。仪器信息网:您如何看待当前日益“内卷化”的市场竞争?刘自国:当前市场竞争确实非常激烈,我认为“内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竞争,比如各家在设备参数、功能和应用上比拼,这能促进行业共同进步。另一种是非正常内卷,表现为无底线的价格战和偏离实际的招标要求,例如一个简单设备却被要求提供过多不必要的证明,这扭曲了竞争本质。面对这种环境,我们暂时无法改变市场,唯有坚持初心,通过强化自身实力来应对挑战,稳步发展。仪器信息网:在您看来,国产厂商该如何消除用户疑虑、建立信任,从而赢得更多市场?恒奥科技在这方面收到了哪些正向反馈?刘自国:我们成立二十多年,服务过数千用户,确实对建立用户信任方面有很多深刻体会。我认为建立信任的核心在于全力满足用户需求,共同解决痛点。我们坚持百分之百响应用户要求,并深度参与解决方案的定制。比如梯度稀释仪拓展至益生菌行业时,客户因菌落数量直接关系到产品定价,对检测精度要求极高。我们通过技术攻关,优化蠕动泵等部件,精准实现了9个梯度稀释,并能从其中选取3个梯度取样制菌,实现自动验证,既满足严格检测需求,也契合其经济诉求。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服务,负责销售的焦总经理曾带领团队从天津驾车往返内蒙四五次,为客户提供从安装到售后的全流程支持,最终该客户从采购1台设备增至6台。这正是用户通过实际体验,从认可产品到信任品牌的过程。仪器信息网:请介绍恒奥科技未来3年的发展战略。刘自国:未来三年,我们会坚持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当前市场环境下,大小企业各有难处,我们不会盲目求大求全,而是持续聚焦 “小而精、实用化” 的产品研发方向,深耕能切实解决用户痛点的市场应用型设备,这是我们未来战略的核心。仪器信息网:请您为BCEIA 2025展会送上一段寄语。刘自国:我很认可刘虎威教授讲的一句话:“要想洞悉仪器市场的最新行情与发展趋势,就到 BCEIA来。”仪器信息网:天津恒奥科技与仪器信息网合作多年,请您简单分享下,仪器信息网为恒奥科技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刘自国:说起来很有感触,恒奥科技和仪器信息网几乎同期成立,从起步阶段就开启了合作。这么多年来,双方一起策划的多个专题栏目,为我们早期产品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通过平台获得的直接产品咨询,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关注。这些年,无论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交流,合作都非常顺畅。像唐总、赵总、张总,还有莉瑛、小韦等具体对接的同事,他们的专业与负责让我们感到踏实。20多年的相伴,这份支持是实实在在的,无需过多言说,过程本身已能说明一切。
近日,“智汇医创”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荧光原位杂交(FISH)培训班暨四川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成都顺利召开。作为国内光学显微镜领域的领军企业,麦克奥迪光学以支持单位身份深度参与,为大会“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实操培训班”提供PA53 FS6 Plus系列荧光显微镜,搭配FISH 分析滤色块,助力提升病理诊断技术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什么是FISH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它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细胞核或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在荧光显微镜下直观地显示这些目标序列的位置、数量和结构变化。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遗传学研究和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领域。FISH技术对于显微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在实操培训环节,围绕“FISH制片流程”“阅片技巧”等核心内容展开,Motic PA53 FS6 Plus系列荧光显微镜凭借其高性能的荧光光学系统、卓越的稳定性和人性化的操作设计,确保了荧光信号的特异性激发与高效采集,使得样本中微弱的杂交信号能够以高对比度、高信噪比的方式清晰成像,并保证了长时间观测的稳定性,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操作要求,赢得了在场参训医师的一致好评。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系列荧光显微镜在前沿科研领域同样表现突出,为华大基因的重要研究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助力其在SCI学术顶级期刊《Cell》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mouse organogenesis using DNA nanoball patterned arrays》的研究成果,为探索遗传性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进一步推动时空转录基因组学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Stereo-seq芯片工作原理及小鼠胚胎发育时空转录组图谱(图片来源:参考资料)目前,Motic PA53 FS6 系列荧光显微镜已实现多领域的应用,涵盖生物样品观察分析、生物医学材料与组织相互作用研究、基因表达检测等关键场景,为科研突破与临床医学诊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持续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赋能。麦克奥迪光学此次参与FISH技术培训,不仅是设备支持,更是对病理学科发展的深度赋能。在精准医疗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先进的显微成像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病理诊断从“经验判断”走向“分子诊断”的关键力量。未来,麦克奥迪光学将继续携手医疗界同仁,以创新为引擎,以精准为使命,共同推动中国病理诊断水平迈向新高度,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科技动能。参考资料: Ao Chen et al., 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mouse organogenesis using DNA nanoball-patterned arrays. Cell (2022).
在科学仪器领域,真空离心浓缩技术曾长期是国际品牌的天下。北京吉艾姆仪器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在这一细分赛道上专注研发的仪器生产商,正以扎实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动着这一品类仪器的市场发展。值此BCEIA 2025展会之际,仪器信息网特邀吉艾姆创始人齐建志先生,请他分享吉艾姆如何赢得市场信赖,并成功开拓新应用邻域的创业历程,共同探讨国产仪器在细分赛道上的实践与思考。仪器信息网:作为创始人,请您介绍一下吉艾姆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您创立它的初衷是什么?齐建志:北京吉艾姆是中国离心浓缩技术领域的领先品牌。近十年来,我们始终专注于真空离心浓缩仪的研发与制造,也是国内该细分领域中唯一一家专攻离心浓缩技术的生产商。过去,国内高端离心浓缩仪市场长期被国际进口品牌垄断。我创立吉艾姆的初衷,正是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并立志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局面。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较高的起点,立项研发真空离心浓缩仪时,直接对标国际先进品牌。仪器信息网:吉艾姆专注于真空离心浓缩仪的研发制造,该品类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如何评价真空离心浓缩仪的市场前景呢?齐建志:真空离心浓缩技术具备多项先天优势,例如高通量样品处理能力、低温浓缩特性以及有效避免交叉污染等。这项技术在海外已经相当成熟,但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仪器信息网:在核心技术及产品方面,吉艾姆有哪些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BCEIA 2025展会上吉艾姆带来了哪些重磅的产品?齐建志:吉艾姆在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我们自主研发的冷冻离心浓缩仪,成功打破了进口品牌对市场的垄断,目前在国内拥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在本届BCEIA 2025展会上,我们重点推出了“金刚系列”新品。该系列在整机加热方式和程序控制方面实现了创新,浓缩速度比原有技术提升了一倍以上。这些技术突破也拓宽了仪器的应用领域,例如在农产品检测和理化分析等方向填补了之前的市场空白,能为更多用户提供支持。仪器信息网:当前国产替代也正在从口号走向实践,请您分享一下吉艾姆在国产替代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齐建志:“国产替代”是当前的热词,我个人对此也深有体会。其实用户并非不愿意选择国产产品,而是过去在使用国产仪器时曾遇到过一些问题,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要重建用户对国产设备的信心,关键在于产品质量与服务。只有真正秉持匠心精神,确保产品品质过硬,并配合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吉艾姆正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专注、专业,产品质量可靠、服务到位,目前已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很多老用户会主动为我们推荐新客户;一些曾在国外使用进口设备的用户,回国体验吉艾姆的产品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国产替代为我们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国产品牌在替代的进程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齐建志:首先,必须持续保障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与先进性;其次,要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选型指导,包括应用方法开发、售前技术支持等方面,这些都十分关键。实事求是地说,在软实力建设上,吉艾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仪器信息网:请您介绍一下吉艾姆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span>齐建志:吉艾姆会继续专注于离心浓缩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已在使用我们的设备,我们也与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从前年开始,我们逐步布局海外,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吉艾姆的产品现已销往8个国家。
仪器信息网讯 9月26日,“光引未来 探索无界——追光生物OptoBot® 1000系列产品首发暨揭幕仪式”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发布会上追光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重磅推出了OptoBot® 1000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光流控分选仪,该款产品融合了光电镊技术、微流控技术和生物芯片等核心技术,实现了国产高端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的重大突破。发布会现场重磅嘉宾.精彩发言<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509/uepic/5cfbc837-79e1-469f-82ce-0c7255bc8a0b.jp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width:700px; height:466px;" width="700" height="466" title="" alt="">追光生物CEO谢海南博士致辞发布会开始,追光生物CEO谢海南博士对产品进行了介绍。OptoBot® 1000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光流控分选仪整合了单细胞打印机、流式细胞仪、自动化移液工作站、细胞培养箱等六大传统实验室设备,搭配AI智能软件,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同时设备内拥有正/负压的防护设计,保证所有操作在完全洁净的环境下进行。这款智能细胞工厂设备能让细胞或微生物在芯片上培养七天,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单细胞筛选。除了单细胞分选,该设备还能将细胞表型数据与测序数据从单细胞级别进行一一对应关联。目前在测序方面,追光生物已经与华大智造达成了战略合作。追光生物的研发团队由北京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暨南大学的教授和海归博士共同组建。建立在联合创始人十余年相关领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 OptoBot® 1000系列产品的研发快速迭代,并于今年8月就已经在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始试用。<span style="white-space:pre-wrap; font-family:微软雅黑; font-size:14px;">暨南大学研究员熊盛致辞在OptoBot® 1000系列产品发布会上,熊盛研究员难掩激动之情。熊盛讲述,30 年前自己做学生时,因细胞筛选需大量重复人力操作,便一直梦想能有仪器设备来辅助完成这些实验。5年前听闻国外光导单细胞分选平台,虽然十分心动却因为设备对细胞样本要求高且成本昂贵而未能拥有。如今梦想成真,作为创始团队的一员,熊盛现场回忆了与追光生物研发团队其他成员结识的过程,并十分感谢追光生物的伙伴们长时间的驻场攻坚,正是团队的不懈坚持与辛苦付出,让OptoBot® 1000系列设备在一年内便实现产品交付。熊盛说,这款产品在技术上实现了颠覆性创新,传统的单细胞筛选耗时极长且结果未知,现在最快一周即可完成,突破了技术封锁,彰显“追光速度”!作为用户,他也期许未来追光生物的产品能在多领域助力寻找最优分子与实验条件,以追光精神赋能健康事业。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CEO刘建博士视频致辞刘建认为,OptoBot<span style="font-size:13px; vertical-align:super;">® 1000系列产品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扎实的创新实力,更通过快速识别高价值细胞,显著提升了抗体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研发效率,展现出巨大的商业前景。从行业视角出发,刘建认为,OptoBot® 1000系列产品将成为中国生命科学仪器从“跟跑”向“领跑”的一次抢道。他十分期待这台“追光慧眼”能快速进入更多实验室,让全球患者早一点用上中国制造的抗体及细胞药物。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教授视频致辞张政教授团队曾借助其它进口单细胞分选平台进行了多年的传染病抗体研究及细胞功能分析,切实感受到了单细胞分选技术对于临床科研的推动。在张政教授看来,OptoBot® 1000系列产品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自主创新,为我们国内用户提供了更可靠、更易用、更可持续的单细胞分选平台,这对于临床转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意味着我国在高端生命科学仪器领域拥有了真正的自主话语权。未来,十分期待OptoBot® 1000系列产品能成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从研发到应用全链条创新的重要力量。<p style="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px; text-align:lef
在现代农业科研与高效育种项目中,精准、高效的表型数据采集已成为推动作物改良进程的核心环节。随着育种周期的不断压缩和对高产、抗逆、优质新品种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测量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育种对数据广度与精度的双重要求。尤其是在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中,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形态特征直接关联着植株的生理状态与产量潜力。因此,获取准确、非破坏性的叶面积数据,对于评估作物生长势、筛选优良基因型、优化栽培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活体叶面积测定仪应运而生,成为高效育种项目中不可少的关键仪器之一。它不仅实现了对作物叶片的快速、无损测量,更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单一作物类型的限制,为多物种、多环境下的育种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支持。叶面积测定仪报价→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395/C366981.htm 1、突破作物多样性限制,实现一机多用 传统叶面积测量设备往往针对特定作物设计,例如仅适用于宽大叶片的玉米或水稻,而在面对叶片细小、密集或形态复杂的作物(如小麦、油菜、豆类、马铃薯甚至部分蔬菜和果树)时,测量精度和操作便利性大打折扣。这不仅增加了育种团队购置多种设备的成本,也因测量标准不一导致数据难以横向比较。现代高效育种项目常涉及多作物轮作、间作或跨物种基因资源挖掘,亟需一种能够适应多种作物类型的通用型测量工具。新一代活体叶面积测定仪通过优化扫描路径算法、增强图像识别能力以及采用可调节的扫描窗口设计,成功实现了对不同大小、形状、质地叶片的精准识别与面积计算。无论是细长如韭菜的窄叶,还是宽大如南瓜的阔叶,亦或是复叶结构的花生、大豆,仪器均能稳定输出可靠数据,真正做到了“一机走天下”,极大提升了育种平台的通用性与灵活性。 2、活体无损测量,保障育种材料完整性 在育种过程中,实验材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处于关键筛选阶段的品系或突变体。传统的叶面积测量方法,如剪叶称重法或方格计数法,不可避免地需要破坏叶片组织,这不仅影响植株后续生长,还可能导致表型数据失真,甚至因损伤引发病害,干扰实验结果。而活体叶面积测定仪采用非接触式光学扫描技术,可在不损伤叶片的前提下完成测量。研究人员只需将仪器轻轻贴近叶片表面滑动扫描,即可实时获取面积、周长、长宽比等形态参数。这种无损测量方式不仅保护了育种材料的完整性,确保了同一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连续动态监测成为可能,还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的伦理性和可持续性。对于需要长期跟踪生长动态的育种项目而言,这种“一次种植、多次测量”的模式,极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与数据可靠性。 3、高效数据采集,加速育种决策进程 高效育种的核心在于“快”——快速筛选、快速决策、快速迭代。在田间或温室中,面对成百上千的育种材料,传统手工测量方式耗时耗力,且易受人为误差影响。活体叶面积测定仪集成了高分辨率传感器与智能处理单元,单次扫描可在数秒内完成,并自动将数据存储于内置存储器或通过蓝牙/WiFi实时传输至移动终端或云端平台。配合专用软件,可实现数据的自动归类、统计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研究人员可即时查看群体分布、识别极端表型个体,为后续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仪器支持批量处理功能,可连续扫描多个叶片或植株,显著缩短了数据采集周期。在关键生育期(如拔节期、抽穗期)进行大规模表型普查时,这种高效性尤为突出,使得育种团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采集,为精准选择和早期淘汰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有效压缩育种周期。 4、便携与耐用设计,适应复杂育种环境 育种工作常在田间地头、温室大棚或高山基地等复杂环境中进行,对仪器的便携性与耐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现代活体叶面积测定仪采用轻量化工程塑料与防滑手柄设计,整机重量轻,单手即可操作,长时间使用不易疲劳。同时,仪器具备良好的防水防尘性能(通常达到IP54或更高防护等级),能够抵御田间露水、雨水甚至轻微碰撞,确保在潮湿、多尘的环境下稳定运行。电池续航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支持全天候连续作业,无需频繁充电。此外,部分型号还配备了环境传感器,可同步记录测量时的光照、温湿度等微环境参数,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更全面的背景信息。这种兼顾便携、坚固与智能化的设计,使仪器能够无缝融入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全链条育种流程,真正成为育种科学家的“随身实验室”。 综上所述,在高效育种项目日益依赖精准表型数据的今天,一款能够适应多种作物类型、实现活体无损、高效采集且适应复杂环境的活体叶面积测定仪,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而是提升育种效率、加速品种创新的必备利器。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的诸多痛点,更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了育种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培育适应未来农业需求的突破性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科学仪器国产化浪潮中,成立于1989年的宁波新芝生物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从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到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至2022年北交所上市,并于2023年启动生命科学仪器产业化建设项目,新芝生物步履不停。BCEIA 2025期间,仪器信息网特邀公司总经理张思远先生进行视频访谈,分享新芝生物如何持续引领国产仪器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仪器信息网:自2022年10月登陆北交所三年来,新芝生物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张思远: 新芝生物作为一家拥有36年历史的国产仪器公司,围绕生命科学仪器已开发出 20多条产品线、200多个型号的产品体系。上市近三年来,公司在多个产品线取得明显进展。在传统超声领域,通过大功率、数字电源及部件小型化等技术突破,开发出适用于工业级生产场景的产品,如连续流系统,并能将超声模块嵌入LED等行业的大型集成设备,实现样品处理、分散混匀等功能,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微生物产品线方面,厌氧型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及大容量、高浓度试管型生长曲线仪均已商业化,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与国外顶尖品牌竞争的能力。在生产型冻干工艺与流程温控等方向也实现突破,推动公司从实验室设备供应商向覆盖实验、中试及量产全流程的设备商转型。此外,在合成生物学关键设备领域,基因转导仪GP3000提升了基因转导效率,为合成生物学企业提供分子构建工具,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产替代。仪器信息网:新芝生物2025年H1财报披露,工业领域和海外市场拓展成效初显。请介绍具体取得了哪些进展?张思远:新芝生物在工业领域与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工业客户目前已占公司业务的半数,应用范围从传统的生物制药、疫苗,延伸至IVD、CRO、医美、化妆品原料及食品等多元领域。为把握下游产业发展机遇,公司不仅将实验室设备向工业场景纵向延伸,还通过自研与并购完善产品链,例如在上海设立子公司专注生产型冻干机研发,并收购阿弗斯公司以强化工业温控解决方案能力,系统性支持从中试到量产的全链条需求。在出海方面,新芝生物目前国际化仍处于布局阶段。过去战略重心集中于国内,建立了覆盖全国的30多个办事处与服务网络。上市后,公司正积极将国内成功的营销与服务模式向海外复制,持续加大投入,坚定推进全球化战略。针对工业客户拓展,工业客户与科研客户存在本质差异。工业客户决策链复杂、验收标准严苛,需公司从组织文化、销售体系到品控研发进行全面适配,并非自然延伸所能达成。仪器信息网:如何看待当前日益“内卷化”的市场竞争,新芝生物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未来3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张思远:当前市场的“内卷”体现在质量与创新上的良性竞争,能推动企业提升实力。公司坚持以“卷质量、卷创新、卷应用”作为应对策略,从五大战略方向布局未来三年发展。深耕定制化,以应用为王。新芝生物通过贴近客户需求,公司在煤矿清洗、宠物食品冻干等跨领域场景中开发专用型号,定制化业务占比保持在20%以上,持续拓展技术平台的适用边界。拥抱AI for Science,推动产品向智能化、高通量、小型化演进。例如新芝生物推出96通道超声仪器,满足生物自动化平台的高效需求,确保在AI驱动实验中不成为系统瓶颈,同时强化部件化集成能力。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新芝生物围绕合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向整合产品线,通过自研与收购形成完整方案,提升客户效率与服务价值。实现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量产的全链条覆盖。新芝生物的超声、冻干、温控等产品已延伸至工业级应用,服务半导体、新材料等生产场景,打开更大市场空间。加速出海。</strong>依托中国制造业出海趋势与客户全球化布局,新芝生物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全球化视为重要增长机遇。围绕这五大方向持续投入,新芝生物将在竞争中以技术深耕和应用创新构建长期优势。仪器信息网:“国产替代”已成为行业热议话题,您认为国产品牌在国产替代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张思远:不同仪器产品线面临的发展命题存在差异:对于已完成国产替代的品类,全球化是核心发展方向;生物分析类仪器正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推进阶段,而高端生物分析仪器则处于国产替代的筹备布局阶段。无论产品处于国产替代进程的哪个阶段,创新都绝非简单延续传统模式,而是需依托当前前沿技术与跨行业供应链资源实现突破。通过这一路径打造的国产仪器,有望在全球市场形成独特竞争力并占据一席之地。最后我们的董事长周芳女士还为仪器信息网和参加BCEIA新芝生物活动的朋友们准备了亲笔书画的折扇。祝福大家“胸有成竹”,“明天更好”。
在现代农业迈向智能化、精细化的进程中,作物健康监测技术的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农业生产模式。面对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约束趋紧和粮食安全挑战,传统依赖经验判断和宏观观察的农艺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高效、可持续的生产需求。在此背景下,叶绿素荧光仪成像与定量测定技术作为一项非侵入式、高灵敏度的植物生理监测手段,迅速从实验室研究工具演变为田间地头的实用装备,为精准农业注入了全新的科技动能。这项技术通过捕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微弱荧光信号,实现了对作物光合效率、胁迫响应及生长潜力的实时评估,为农民和农技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透视眼”,使其能够洞察作物内部的生理状态,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及时的管理决策。叶绿素荧光仪价格→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395/C366875.htm 1、成像技术:从点到面的视觉革命 早期的叶绿素荧光测定多依赖于单点测量,即使用手持式探头对叶片的特定位置进行检测。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供精确的生理数据,但其局限性在于代表性不足,难以反映整株或群体水平的生理异质性。例如,一片叶片上可能存在局部病斑或受胁迫区域,而单点测量若恰好避开这些区域,便可能得出“健康”的误判。成像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现代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集成了高灵敏度相机、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源和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整株植物甚至小面积作物群体的荧光分布图谱。 这种“面”上的信息呈现,使得作物生理状态的空间异质性一目了然。通过伪彩色图像,技术人员可以直观地识别出哪些叶片或植株区域处于光合抑制、水分亏缺或营养失衡状态。例如,在温室番茄栽培中,成像系统能清晰地显示出因根部病害导致的局部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其范围和严重程度远超肉眼可见的萎蔫症状。这种早期预警能力,使得干预措施可以精准施加于受影响区域,避免了对健康植株的过度处理,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病害防控的精准度。 2、定量测定:构建可比与可追踪的数据体系 如果说成像技术提供了“看得见”的直观判断,那么定量测定则是将这种视觉信息转化为“可量化、可比较、可追踪”的科学数据的核心。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输出的不仅仅是图像,更重要的是基于图像计算出的一系列标准化参数。这些参数,如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等,经过严格定义和校准,形成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 这种定量化的数据体系对于精准农业至关重要。它使得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品种甚至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测量结果具备了可比性。农艺师可以建立作物生长周期内的荧光参数动态变化曲线,将当前数据与历史基准或健康阈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作物是否偏离正常生长轨道。在大田作物管理中,定期的定量测定可以形成“健康档案”,用于评估灌溉、施肥、植保等农事操作的效果。例如,一次追肥后,通过监测ΦPSII的提升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精确评估肥料的吸收效率和光合响应,为后续的施肥方案优化提供直接依据,避免了凭经验“一刀切”的粗放管理。 3、技术融合:迈向智能决策的闭环系统 叶绿素荧光成像与定量测定技术的价值,正日益体现在其与其他农业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在智慧农业框架下,该技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监测工具,而是智能决策系统的关键数据源。成像设备可集成于无人机、地面移动机器人或固定式田间监测站,实现大范围、高频次的自动化数据采集。采集到的荧光图像和定量参数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 在云平台中,这些数据与气象信息、土壤墒情、卫星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胁迫类型(如干旱、盐碱、病虫害),预测其发展趋势,并生成差异化的管理处方图。例如,系统可自动生成一张“变量灌溉处方图”,精确标注出田块内需要增加或减少灌溉量的具体区域,指导智能灌溉系统执行。这种从“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极大地缩短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时间链条,将精准农业推向了真正的智能化、自动化新阶段。 展望未来,随着传感器成本的降低、数据处理速度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模型的优化,叶绿素荧光成像与定量测定技术必将在精准农业中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它不仅是监测作物健康的“听诊器”,更将成为驱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实现绿色高效农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5年9月23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创始人姚纳新、上海多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宁生物”)董事长王猛、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立方”)董事长唐海霞等一行走访了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集团”)上海基地,与华测集团总裁申屠献忠等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嘉宾合影留念会谈现场 此次座谈会上,与会各方围绕科学仪器及检测认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国产仪器应用示范、战略新兴细分市场拓展、信息化与数字营销、人工智能应用、出海与全球化、仪器及检测高技能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和合作探讨。<p style="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px; text-align:justify; text-align:left; text-align:center; white-space:pre-wrap;">华测集团华东区行政总裁陈骞 在座谈会上,华测集团华东区行政总裁陈骞分享了华测集团的发展历程与业务布局。作为中国检测认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华测集团致力于“提供全球化的检测认证服务,为品质生活传递信任”,目前已在全球设有160余个实验室,面向全球超10万多名客户,提供检验与测试、认证与培训、审核与评估、计量校准、能力验证与标准物质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年出具检测认证报告超400万份,是国内检测认证行业的“标杆企业”。<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509/uepic/a304b807-9270-4486-aa04-d4f5e18254c9.jpg" style="max-width:100%;max-height:100%;">谱育科技副总经理张良库 聚光科技,以高端仪器装备产品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企业,也是仪器信息网多年品牌合作伙伴。旗下谱育科技副总经理张良库,详细展示了公司从工业过程分析起步,到深度布局环保监测、实验室分析、生命科学领域的成长历程。张良库着重介绍了聚光科技从2015开始孵化的、专攻高端科学仪器的子公司谱育科技。谱育科技承接了多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项目,构建了全面的科学仪器技术平台与产品体系,可以助力检测认证行业客户降本增效,同时保障供应链安全。多宁生物高级市场战略经理沈晓炯 多宁生物是仪器信息网品牌合作伙伴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代表。本次座谈会上,多宁生物高级市</span>场战略经理沈晓炯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线。以“服务生命科学,助力人类健康”的使命,多宁生物致力于提供生物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所需的产品及服务,通过“自研+并购”的方式快速成长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细胞培养基、一次性产品、生物反应器、纳米药物制备系统、层析填料、实验室纯水系统等产品上具备领先优势。北京信立方大客户总监白兰 北京信立方大客户总监白兰介绍,信立方作为科学仪器和检测认证行业高效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依托仪器信息网、我要测网两大载体,以信息化、数字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动实践:以高质量产业研究赋能产业高效决策,以“国产仪器腾飞行动”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以“仪智星”等AI赋能用户仪器选型与检测认证,以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助力品牌打造,以“仪课通”平台助力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p style="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px; text-align:justify; text-align:left; text-align:justify; whi
当前,人工智能(AI)、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创新集中涌现,AI 技术深度融入推动分析仪器创新进入新阶段。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作为现代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关键工具,凭借非侵入、无电离辐射、高分辨率的核心优势,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光学成像仪器的创新与推广,推动转化医学发展和实现个性化医疗愿景,“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5)特设“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欢迎大家参会交流。论坛时间2025年11月8日 09:00-17:00 论坛地点陕西·西安斯瑞特国际大酒店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史国华研究员论坛召集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何益研究员论坛亮点(1)15个主题报告:全面覆盖超高分辨成像、智能成像、靶向成像、活体成像等前沿方向。(2)AI赋能创新链:从传统方法到智能分析,全方位展示AI与成像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3)产业资源联动:汇聚全国14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实现 “产、学、研、用” 的资源对接。论坛日程环节报告人<td width="242" valign="top"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right: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bottom: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left:none; padding:0px 7px;">报告主题01杨青教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极细内腔在体超分辨成像02李春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活体可视化肿瘤界面识别与调控03何益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td width="242" valign="top" style="border-top:none; border-left:none; border-bottom:1px solid windowtext; border-right:1px solid windowtext; padding:0px 7px;">单细胞分辨在体视网膜光学成像04汪平河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传输矩阵的计算层析成像技术05孟令杰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光诊疗探针的激发态弛豫调控与跨尺度精准诊疗研究06<p style="text-align:center;">钟景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基于超顺磁响应的磁粒子成像技术与仪器07涂溢晖 高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光片显微成像技术及应用08钱骏 教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时空分辨率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09<td width="255" valign="top" style="border-top:none; border-l
厂商合作热线:4006-315-817
仪器采购热线:4008-279-100
仪信通会员客服热线:4008-010-231
意见反馈邮箱:service@instrument.com.cn
仪器信息网APP
掌上仪信通APP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164号 | 京ICP备11012191号-8 | 京ICP备11012191号-3 | 营业执照证书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许可证 |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证书
公司名称: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普天德胜科技园B座4层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后续将有专属客服与您沟通!
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留言进度 接收留言处理通知